让都市环境重现自然

让都市环境重现自然
让都市环境重现自然

都市环境专业人员固然多已欣然接受"亲自然“设计,CPG 集团仍不断尝试推展整合自然本质元素的界限,将其融入我们设计的结构与空间之中。其中可探索的途径是采用“亲自然”设计概念。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于1984年创造了 “亲自然” 一词,用以描述人类对于自然界里基本元素,如植被、流水和阳光等所生成的天然倾向。简而言之, “亲自然” 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亲自然”设计将大自然融入在我们为造福社会而建构的生活环境中,以此表达并激发人类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热爱。

虽然“亲自然设计”是绿化城市和建筑物的必要起点,但我们不应仅止步于将大自然融入都市环境中。若果可以设计和建造一组着眼于促进大自然再生的建筑物,并让它的使用生命周期是可持续性的,那将如何?

CPG的经验:都市环境中的绿色设计

CPG在设计广阔的园区空间(例如:新加坡植物园、殖民时期洋房群)、屋顶花园、社区农场、螺旋花园(包括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邱德拔医院、 Solaris @ One-North)和仿栖息地的体验式动植物园区(滨海湾花园、万礼热带雨林园区内的生态景点)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图1)

图1.  CPG的新加坡绿化之旅

因着景观结合“再生自然作为被动可持续设计的一部分”的努力,CPG取得了多项成就(荣膺数届“绿色标签”白金奖、LEAF杰出奖、首届SR Kellert亲自然设计奖的殊荣)。 这让CPG更深切理解,将“居住与自然’积极融入都市建设中的种种益处,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复杂性。随着我们对可持续设计的深入了解,从3R环保行动(减量 Reduce、重用 Reuse、回收 Recycle)到绿色认证,再到可循环系统(图2),对我们而言,即便荣膺白金奖的绿化建筑项目,或许还未能充分解决当今最紧迫的全球性问题,那就是气候变化、人居损失、污染、粮食和水源安全等;在高度区分化却又贫瘠的都市环境中,绿色项目也无法确保社会公众能取用、共享并获得平等待遇。

实际上,作为2019年6月“建筑师宣言11点行动计划”的一部分,许多当前受全球赞赏又屡获设计奖项的标志性建筑,其外观虽极具美感,但却未能解决前面提到的许多关乎人类生存的切身问题。

图2. 可持续设计意识的演化

我们非常高兴地意识到CPG的几项设计 - 如Solaris @ One-North和滨海湾花园 - 竟能在实际运作时消耗越来越少的能源时,这颠覆了建筑物性能随时间而下降的全球趋势。正是因为设计中的整合式“活化”景观系统,建筑物的环境室温变得更为凉爽;另外,在茂密的绿化景观中打造新的栖息地,也有助于吸收碳排放,并为除湿冷却系统提供生物燃料。

由此,我与我们CPG Signature的团队也发现,生物化设计(Biotic Designs)具有再生和仿自然的特性。也就是说,让茂密植物的生境与能供给植物能量的整合式景观共存,并与具灵活性、功能性及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 自我监控、分析和汇报技术)特性的空间相互补足。

生物化设计

生物化设计是“自然再生”之法,藉着聚焦于“为活物而设计”的理念,范围涵盖人类和动植物的全生物多样性。 CPG 的子公司CPG Signature已着手深入探索这类型的生物化设计,从而开发了不同框架并和以独创的形态以说明其实施后的成果。

“生物化卉丛”框架

为推动生物化设计的探索性转移,CPG Signature 首先针对要点而集思广益,而后创建了六点式“生物化卉丛”来作为当前与未来的生物化项目发展(图3)的指导框架。如图3所示,“生物化卉丛”框架首开三片主要的“花瓣” 。第一为“活物和使用者的生态系统”(进一步细分为“新聚居区分层”和“生态系统增长”),第二为“天然资本的来源”(进一步细分为“资源收取”和“都市农业”),最后是“健康环境的保养”(进一步细分为“绿色心灵方案”和“生物指标”)。

这些“生物化卉丛”的项目旋即与在地的现存天然蓝绿色生态系统结合,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生物藤”模式,以供更宏观、更具规模的总体规划所需,进而连结各式生态系统,减少阻隔,促进生物互动与多样性。

图3. 生物藤

被动式生物化形态

除了“生物化卉丛”和“生物藤”框架外,CPG Signature还同时并行开发了几种被动的、可扩展的设计方案。这包括基本的模块化私人绿色生活单位(图4)、在绿色心脏核心的周边覆盖策略性集群以创建整体“生物化建筑群”形态(图5);应用为搭建“活化”外观的“生物化外皮”,创建一个不断衍变、遮阳的同时又能提供太阳能的栖息地、通过吸收碳排放生产食物/燃料的同时也收集雨水,既能体现美学又能实现亲自然理念(图6)等。这集中“生物化建筑”解决方案能进一步纳入到宏观总体规划解决方案中,而将隔离开来的城市化区块和自然化区块通过“分层”手法让两者在二维度与三维度上互相补足(图7)。

 

图4.模块化花园单位

图5.“绿色心脏”核心

图6. 生物化外皮

图7. 生物化总体规划

结论

有关再生大自然的生物化设计的知识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土地稀缺,我们致力于保留部分生态区作为我们的“天然资本”,并为蝴蝶和野鸟等对环境敏感的森林生物创造新的栖息地。与此同时,人们所需的功能设施一并包含在内,对此无需做不必要之妥协。为实现这一目标,整体建筑业界需要采纳新方法来进一步推动“战略性环境评估”(SEA)、设计概要的制定、设计途径、美学和技术运用方面的范式转变。持续研发崭新体验和美学思维,可推展生物化设计的广泛采用。

由于目前我们尚未掌握自然界中的许多规律,加上鲜少建筑物使用者积极寻求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许多人对自然现象和美学感到恐惧和担忧,导致我们从Biophilia(对大自然的热爱)退化成 Biophobia (对大自然的恐惧)。尽管如此,CPG 仍继续致力于栖息地修复,大自然体验和环保意识项目,以新加坡的万礼热带雨林园区和中国的南沙湿地(图8)为例,我们正“一步一卉丛”地引领着这一波的范式转变。

要了解更多有关生物化设计和CPG在这方面的工程,欢迎加入#CPGBioticDesign 并与我们进行对话。

点击此处阅读 CPG 对亲自然设计的更多见解。您也可以点击此处观赏我们制作的有关亲自然设计的短片介绍。

图8. 南沙湿地总体规划 2018                                                 

撰文:关志勇

关志勇建筑师是CPG Signature Pte Ltd的董事兼高级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