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大规模疫情具抗疫韧性的医疗设施设计

瘟疫对于人类来说并不陌生。随着人口增长,在迅速普遍的贸易和来往中,人类经历了多次大型流行病并存活下来。最为臭名昭著的疫情之一就是公元1347年至1351年间发生的黑死病(淋巴腺鼠疫),估计死亡人数达2亿人。单单在上个世纪,从西班牙流感(1918年至1919年)、人体免疫病毒/艾滋病(1981年至今)到非典型肺炎(2002年至2003年),全世界见证了至少10次瘟疫。

冠状病毒将不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最后一次瘟疫。截至2020年9月底为止(2020年9月28日),全球已有超过100万人死于冠状病毒,至今死亡人数仍在攀升中(截至2020年10月5日为103.5万人);而到了2020年10月5日,确诊病例超过3500万。我们迫切需要开发可持续性的卫生紧急应对措施以迎战未来的瘟疫。

今年初爆发的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世界各地推行了大规模封锁行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期遏制疫情的蔓延。我们因此观察到一些趋势:

- 办公室空置,因居家办公(Work From Home, 简称WFH)已成为广泛采用的办公模式

- 冠状病毒疫情对教育造成冲击,住家不仅成了办公室,同时也作课室之用。

- 随着人们开始通过线上购物以满足大部分的消费需求,电子消费大为提振,而实体商场则沦为“荒城”。

- 展览厅和学校建筑物改为临时医疗设施和宿舍

- 公园与花园突然挤满游人,因为每个人都迫切感到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和运动

建筑设计的未来定位

冠状病毒挑战了现状,改变了人们对作息空间的认知。身为设计和开发新都市环境的从业者,我们不仅肩负着确保公众健康和安全的任务,也必须确保我们所设计、作为未来医疗用途的建筑物,具有足以对抗疫情的韧性、可持续性以及能适应各种用途和用户的特性。

在设计未来医疗用途的建筑物时,我们必须取得一些共识。首先,必须理解我们无法兼容所有和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因为下一次瘟疫也许与我们所经历过的完全不同。尽管我们不能指望未来的设计作业足以应付所有类型的瘟疫,但可以做到的是汲取以往的教训,确保我们的设计尽可能具灵活性,好在下一次瘟疫爆发前做好准备。

过去几个月,我们从居家办公的经验中了解到,当居家办公者被禁足于一个固定空间时,其身心健康将备受考验。因此建筑师在规划空间时,不仅要顾及空间的功能性,还要能够照顾居家办公者的身心健康,这方面可通过智慧型科技并辅以“亲自然设计”理念得以实践。让我们看一看因应对抗疫情而设计的医疗设施有哪些考量。

因应对抗疫情而设计的医疗设施之考量

1.适应性与灵活性

一项有效的做法是将医院病房设计成用于同一组架构网格并共享服务堆栈的模块化单元,以便能轻易地转换隔间;例如,把2张单人床病房转换为4张病床的队列病房,反之亦然。若要延伸这个概念,这类模块化单元必须具灵活的转换功能,以应对疫情的不同需求。有一种做法是将自然通风的队列病房转换空调装置的隔离室,或在单人床病房中添设一间前室,方便转为隔离病房。建筑师必须为特选的病房设计并安装机械和电器系统,以配合未来的转换需要。细心的规划能让医院增设更多床位,为在病例激增之时做足准备。

以CPG集团为国家传染病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Infectious Diseases】的设计为例(注: 2019年投入使用的330床专用设施,旨在提高新加坡对传染病的管理和预防能力),中心的病房是以模块化单位组成,以便能轻易地配置成不同格局的病房,如队列式病房、负压室(Negative Pressure Rooms)、加护病房、隔离室等。病房的设计能随着不同的需要而转换,如此一来在疫情爆发时,医院病床总数可从330张增加到586张,而新添的病床也适用于各种病房。

这类富弹性的灵巧设计在新加坡爆发冠病疫情时已证实非常有效。2020年1月23日新加坡确诊第一例冠病患者后,当局立即启动国家传染病中心的病房转换方案。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冠状病毒疫情为全球危机后的一周内,国家传染病中心便着手进行病房转换的工作,并在短短9天内完工。另外,中心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添设了由32间小房组成的4个病房。这项壮举之所以能够及时实现,全因中心在设计之时已经作了良好而全备的医疗规划。

2.隔间与隔离

将医疗机构划分为多个区域,除了把各个部门隔开之外,也是为防控传染、人身安全和保护隐私。更重要的是当疫情发展到必须隔离患者时,医疗机构可以把封锁的区域隔开来,让大部分的区域仍然能够继续运作。其中一个常见的设计策略是让医院病房在必要时能够划分为2个侧翼 ——即低风险侧翼和高风险侧翼。医院可以按疫情的严重程度,在同一病房或楼层,或者整座侧翼,甚至整栋建筑物落实隔离及封锁的计划。

3. 预备大规模筛检的空间

冠病疫情爆发后,所有类型的建筑物都设起了临时收容所、人龙管制线、体温检测站并启动了去向追踪程序。以冠病疫情为首例,我们明了新建筑的设计必须包括筛检区,因此未来的医疗设施设计将需要划定空间,用作筛检患者、访客、员工和供应商。

4. 标准运作程序(SOP)

倘若医疗从业员不曾针对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出一套标准运作程序(SOP),那么再完善的建筑设计也无法发挥最好的效用。经常性的演练能让所有员工熟悉标准运作程序的内容,而标准运作程序也需参照世界各地同业的最佳做法并定期接受复审。

5.科技的重要性

冠病疫情严重地打乱了职场的运作模式。初期人们对居家办公感到不安和产生怀疑,但科技的运用确实促进了远程工作和虚拟会议等,这份不确定感也随之消散。随着时间的进程,支持远程通信的现有平台将变得越来越精确并且更人性化。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科技发展,推助人们居家办公的概念。

除了与居家办公相关的科技之外,许多其他形式的新科技也被用于检测和动向追踪用途上。随着更多此类科技的涌现,我们将看到这些技术被应用于“分隔”医院建筑内不同区域的同时,仍能让使用者进行通信和管控。在远程医疗护理方面,我们可预见电子问诊服务的未来极具潜力的,特别是慢性疾病的患者或在阻断疫情期间无法通勤的患者,可以享有电子问诊服务之便而无需通勤。

6. 自然与健康

在冠病阻断期间,人们因被禁足在家中而容易产生烦闷与严重的挫败感。对于需要接受隔离的患者、或者因疫情而带来巨大工作压力、面对诸多需求和疲惫的医护人员,这两者承受的郁闷与挫败程度相若。此时医疗机构如果能在建筑物中规划出一处可供人们静思、沉默、放空、绿意盎然的角落(哪怕只是视觉上的转移),将能大大改善苦闷忧郁的心境。通过将“亲自然设计”纳入医疗机构的空间规划中,我们同时也展示了对抗疫情所需要的坚韧性,因为在抗疫期间,我们不仅需要照顾患者们的生理健康,还需注意他们心理方面的健康。

7. 材料和饰面的选择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选用能抗防微生物和细菌的材料和饰面。具抗疫性的医疗设施,在设计和建筑选材之时必须采用能重复进行消毒和灭菌的材料。这类材料必须能承受无数次强力消毒剂的洗涤与擦拭而不致损坏。将来我们可以预期厂家开发和制造出更多这类除了美化与装饰外,也具备防菌和消毒特性的材料。

在下一篇我们即将发布的博客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抗防疫情的设计框架以及与新加坡医疗保健有关的历史和课题。

 

参考:

Alice Park (2020), "One Million People have died of COVID-19, it's a reminder that we still have so much to do", TIME, 28 Sept 2020.  Available here.

(2020) "WHO Coronavirus (COVID-19) Disease Dashboard",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Available here

 

撰写者:

王进宝, 高级副总裁
建筑设计署, CPG咨询(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jerry.ong@cpgcorp.com.sg